近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牵头启动的“巴蜀石窟全集”项目正式走进川南文化腹地——泸州,开启当地7处石窟造像的系统性拍摄。此次拍摄将首次完整记录两地跨越宋、明、清三代的石刻艺术脉络,并揭示其与大足、安岳石窟一脉相承的匠艺基因,为构建巴蜀石窟文化地图填补关键拼图。
自2023年启动以来,“巴蜀石窟全集”项目已完成川渝12个地区258处石窟、6600余龛的影像采集工作。2025年项目进入攻坚阶段,继绵阳之后,泸州7处石刻遗存被纳入拍摄计划。其中,省保单位延福寺石窟与国保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凭借其艺术独特性与历史稀缺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李小强说:“泸州的延福寺石刻是宋代文氏家族所雕刻,而文氏家族祖籍是四川安岳,他们六代人在大足一地先后进行雕刻,后来文氏家族旁支又继续在泸州等地进行雕刻,所以说在宋朝的时候,泸州石刻就与大足石刻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它们在风格题材和雕刻技艺上,与大足石刻都有相近的地方。”
另一处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泸县县城东南约一千米的玉蟾山上,大多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为清代作品,共414尊,总体保存完好,造像风格各异,观音造像居多,是佛教文化在西南地区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见证。
李小强介绍:“泸州泸县的玉蟾山摩崖造像是巴蜀境内明代时期规模较大的一处造像群,而且造像题材也受到宋朝时期的题材和技艺的影响。”
据项目组透露,泸州站拍摄预计本周内完成,重点包括延福寺岩壁上的4窟20龛、玉蟾山山体各层的414尊造像。拍摄成果将纳入计划出版的《巴蜀石窟全集》,该图录未来两年将收录超万龛石窟影像,成为我国首部系统性呈现巴蜀石窟艺术的全景式档案。